目前,中藥材“身價”不斷飆升。與此同時,以中藥材為原材料的制藥企業成本不斷增加,利潤漸漸變薄。一些制藥企業紛紛表示,如果原材料價格繼續上漲,他們將向國家發改委申請提高藥品招標價格。這一幕曾在兩年前出現過,當時山萸等部分中藥材價格出現上漲,部分制藥企業向國家發改委提出上調藥品價格,這一要求得到了滿足。
但與兩年前不同的是,此次中藥材上漲的種類達30種。業內人士估測,下半年或者明年會有更多的中藥材出現漲價。而中草藥研制的復合藥品及純中成藥,2009年的銷量占所有藥品銷量的一半。
此次,是否再次接受藥企提價的要求,將是擺在國家發改委面前的一個棘手問題。因為,這與剛剛出臺的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壓低藥價的初衷是相悖的。
藥材貴于黃金
自今年3月份甲型流感之后,以板藍根為領頭羊的中藥材拉開上漲的序幕。截至5月26日,板藍根的采購價已經高達每千克28元,而去年同期的采購價在每千克5元到6元之間。每千克紅花的價格也已從去年的100元左右,飆升到了目前的每千克635元。
在價格高漲的藥材種類中,備受爭議的要數三七和冬蟲夏草。
據記者了解,在今年1月份時,每千克三七的價格僅295元,目前提高到了585元。而每千克冬蟲夏草,賣家居然要價20萬。“現在,中藥材比黃金還值錢。”內蒙古一家藥店的經理感嘆。
中國最大的中藥材信息和交易平臺藥通網,將常用的100種藥材做成了價格指數,5月初在三七、胖大海價格回落之后,這個指數卻于近日沖破了5000點大關。
據了解,包括紅花、白芍、桔梗、草果、云木香、丹皮、浙貝、羌活、水半夏、枸杞等藥品都有不同幅度的上漲,其中,桔梗、紅花、草果、羌活等藥材的價格比去年年底漲了一倍多。
據業內人士分析,此次價格大幅上漲,共有三重因素。首先是自然災害的原因,云南是中藥材三七的主產區,但今年大旱,導致三七的產量大幅下降。
其次是目前野生中草藥處于越來越少的狀態,加之有關部門出臺產業政策限制大量采集,這使得中藥材多了一個漲價的理由——野生中草藥藥性提取液是人工培植中草藥的10倍。最后,部分人的惡意囤積、牟利,造就了中藥材“身價”趕超黃金的現實。
“野生中草藥越來越少是個不爭的趨勢,加上產業政策的調控,中藥材漲價,恐怕是今后的一個趨勢。”內蒙古某藥業負責人認為,今后的中草藥價格或許很難出現回落。
事實上,以三七、板藍根、紅花、川貝母等中藥材為主要成分的藥物,一般被用于心腦血管疾病領域,此類疾病屬于常見病。以上幾種中藥材也常被用于研制清熱、下火、解毒等日常類藥品。而據業內人士估計,中草藥研制的復合藥品及純中成藥,2009年的銷量占到所有藥品銷量的一半。
因此,漲價風潮一起,包括上游藥材供應到下游藥品零售在內的醫藥界頗為關注。
藥廠面臨雙重擠壓
自從3月份中藥材開始漲價,某藥業集團總經理已經在公司開了好幾次會議,最終決定,減少生產量。一般來說,制藥企業在頭一年年底與供貨商確定原材料采購協議時,會采用季度定價方式以規避價格波動風險,但這種協議對價格漲跌有一定的上下限,超過這一限度便會自動采取隨行就市的采購價格。而該藥業生產的一種以板藍根等為主要成分的降火中成藥,去年時出貨價是1毛6,零售價是2毛7。目前,出貨價已經漲到了2毛6,零售價最高4毛錢。“這樣也只能保本不賠錢。”該廠負責人表示,去年生產了5000多萬袋,在目前形勢不明朗的情況下,只能保守前進,相比完全退出市場,減產至少能保持市場認知度。
而有些廠家則認為,目前的漲價局面還不至于讓他們動起減產的打算。目前雖然利潤比較薄,但是銷量大一樣可以賺錢。
但薄利多銷的優勢究竟能夠保持多久,尤其是對于進入醫保目錄的中成藥和添加中藥材的藥品來說,由于面對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的壓力,價格上行空間不大。
在上游原材料價格和下游藥品零售價格的雙重擠壓下,多數中成藥制藥企業表示,將會向發改委打報告申請重新定價,提高藥品價格。這種動議一旦付諸實施,在價格的拉升下,2010年藥品銷售總額將遠遠高于2009年。但在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剛剛實施不到一年的情況下,這樣的提價申請顯然有點不合時宜。
醫院會否提價
受天氣影響,藥材價格波動幅度較大,有百姓擔心看病成本是否會受影響。記者從廣州幾家三甲醫院以及向醫院供應中藥飲片的企業了解到,遇到西南大旱藥材減產這樣的情況,如不漲價,企業勢必虧損,但藥價是個敏感話題,醫院受有關政府部門嚴格監管,出售的中藥飲片價格不敢輕易喊漲。
雖然醫院表面上說不敢漲價,但有兩家三甲醫院有關人員向記者坦言,通常醫院和中藥飲片供應企業在合作簽訂有關合同中,會就飲片價格調整進行注明。今年以來中藥材價格普遍上漲,其中漲幅最大的是產自云南的三七,與去年同期相比,每千克漲了近6~8倍。“這種情況下,價格怎么會不調整……藥價關乎民生,太敏感了。”一位醫院人員如是說。
廣東某制藥公司負責人向記者介紹,受環境等因素影響,向醫院供應的中藥飲片價格會定期調整,“該升的就升”,否則企業會虧本的,當然有時價格也會調低。至于醫院給患者的中藥飲片定價是否也會上升,該負責人表示“這不屬于我們了解的范圍內”。
據介紹,藥材屬于“農副產品”,國內沒有統一定價,隨市場波動。中藥飲片的流通方式主要是各個藥材公司去藥材產地購買藥材,然后自行定價,通過醫院、藥房或是直接賣給消費者這幾種渠道流向市場。通常,醫院對藥材收取的價格相對固定,而市民在市場上購買卻沒有統一標準、統一價格,質量、價格都可能差距很大。
來自中國藥材市場網的業內分析表示,當藥材價上漲到消費者難以承受的地步,銷售終端或處方醫生會用其他中藥代替,最終終端少用,銷量下降。一旦銷量下降,價格肯定回落。例如三七作為活血化瘀、消腫止痛之主藥,并非無藥可代替,試想作為消費者抓一劑中藥,光三七一味10克就要十元左右,一劑下來就要二三十元,患者難道不換藥嗎?消費者喜歡用中藥,一個因素就是價格便宜。此外,該業內分析,考慮到目前有廣東等地政府物價部門的介入,三七等藥材價格即便上漲,但會在比較保守范圍之內。